鮑思高青年服務網絡
鮑思高青年服務網絡
信仰培育部義工 - 余啟銳
在我的人生旅程中,有一段特別的經歷讓我不斷成長,這便是我在鮑青網的心路歷程。從一名普通的義工到今天成為協進會的會長,這一路走來,我感受到的不僅是責任與挑戰,還有無數的收穫與感動。
回想第一次參加鮑青網的義工活動,當時我還是一名中學生,對於義工服務的了解僅限於學校安排的賣旗籌款活動。因此,本來就不擅長社交的我,需要負責帶領活動,心中充滿了憂慮與緊張。「小朋友會不會被我嚇到呢?」「他們會不會覺得不好玩呢?」下星期你會不會來呀?」「余哥你好搞笑!」看到孩子們的笑容,讓我明白,使他們開心、健康成長,原來是如此令人振奮,讓生命變得更有價值。
随著時間的推移,我參與的服務越來越多。在一次退省活動上,我聽到許多同工分享自己的信仰和價值觀,這讓我思考自己在青年工作中的信念。我決定進一步深化自己的靈性,參加慕道班,並領受了入門聖事,成為一名基督徒。
領洗的那一刻,心中充滿感動與重生的感覺。這不僅僅是一項宗教儀式,更是一個承諾,讓主的愛充滿我的生命。我明白,讓孩子快樂成長的同時,也可以讓這份愛傳播得更遠。這使我與鮑青網的使命更加緊密相連,也讓我在信仰生活和青年工作的道路上找到了方向。
加入協進會是一個重要的決定,因為這意味著要肩負更大的使命。領洗後,我對鮑青網的參與愈加深入,開始從培訓小組中了解協進會的內容。隨著歐培拉協進會的籌備開展,我受到了加入協進會的邀請。當時我並没有太多者考慮,因為我相信自己的加入能讓慈幼的精神傳承得更廣,讓這個大家庭的根基更加茁壯。因此,我決定加入歐培拉協進會。
在協進會的幹事選舉中,幸得兄弟姊妹的信任,被推舉為會長。老實說,讓我這個資歷最淺的成員擔任會長,實在是頗具壓力。「會長」這個詞對我來說,是一種提醒,提醒我要相信上主的安排、相信兄弟姊妹的力量,以及相信青年所能帶來的希望與無限可能。
回首這段歷程,從義工到會長的轉變讓我深刻體會到「相信」的力量。我感恩我所遇到的每一位伙伴,願意相信中學生的我可以給小朋友撒下希望的種子,願意相信新教友的我可以肩負起傅承的使命。原來「相信」的力量,可以使一切都變得可能。
慈愛青年義工 - 陳柏皓
我加入慈愛青年已經四年了。在加入之前,我了解到慈愛青年是一個利用網絡媒體傳播信仰的服務團體,通過影片和微電影的形式,將正能量和信仰的訊息帶給更多觀眾。
當我正式加入後,我開始接觸影片製作的各個環節。每一條影片的製作都是由我們共同構思的,從寫稿、拍攝到後期剪輯,每個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,體現了大家團隊合作的精神。大家也分享各自的創意,努力以幽默和輕鬆的方式來表達我們想傳遞的道理,讓觀眾在笑聲中思考信仰的意義。
此外,我們每個月會舉行一次聚會,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,討論即將進行的拍攝和活動,分享靈感,促進彼此之間的關係和溝通。我們還定期舉辦生活營,這不僅是團建活動,更讓我加深了對信仰的認識,並有更多機會認識其他團員。
在今年的「禧年」,我們期待能拍攝更多類型的影片,將「禧年」的主題──希望的朝聖者,體現在我們的作品中。我們希望觀眾能從影片中獲得快樂,並在生活中找到信仰的力量。
學校社會工作部學生輔導員 - 葉嘉琪(Nikita)
踏入鮑思高青年服務網絡四年,一路走來,满是收穫。
初來時面對駐校工作,滿懷憧憬同時也稍微迷茫,但得到機構適切的關懷與支持,讓我很快融入適應。機構每年提供大大小小小不同的培訓,像一場及時雨,滋養我的專業成長。從中提升與老師、學生及家長的溝通能力,並且能夠深化輔導理論,讓我更有信心陪伴他們面對困難。
感謝機構給予機會,讓我成為30週年的司儀,鍛鍊表達與應變能力;並參與社工部宣傳拍攝,學會從不同角度展示工作等。
如今,我仍然繼續用所學到的去幫助更多青年人,也期待在鮑思高青年服務網絡繼續書寫屬於自己的故事。
學校社會工作部學生輔導員 - 陳景成(Bryant)
不知不覺已三年,感謝機構邀請分享對於鮑青網的感受,作為學習階段為沒有宗教背景的人,之前對鮑青網的了解僅停留在名字上,並未有過直接接觸。連當初尋找工作,亦是兜兜轉轉進入到這裡。然而,這段旅程讓我明白,這裡所謂的「緣份」不僅是一種巧合,更是一種深刻的連結。
要讚頌機構我想不是我的強項,我想也不是分享的主要目的,反而想分享其中與同事,與這裡的「人」相處。深刻體會到同事間的互相關心,在每一個節日,大家都樂於聚在一起,分享喜悅。而面對挑戰時,總是能攜手共克時艱,彼此支持彼此同在,時而認真時而可愛,最溫暖的是大家同在一起。無論何時,這裡總會有同事在有人需要支持時,在你身旁。
說了很多這裡的「人」相處,但現實地無可避免的是人有流動性,可能終有一日大家會離開這裡,但「聚是一團火,散是滿天」,會在這裡的人,都是一群有溫度、有熱情的人。
從心底一直很感激某種力量,在經歷人生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一段時間後,在這反而能尋找到繼續努力的方向,最後,好像一篇文章要用一句金句作結尾比較Pro,所以在這不明所以地向大家分享本人的一個信念「試當真」,試下認真;認真試下。
青年中心義工 - 夏綉媖(Siena)
我最初加入鮑青網做義工是為了結交朋友。隨著服務時間增進,我漸漸在團隊內找到了自己的角色,主動關心身邊的伙伴並陪伴著小朋友成長。我意識到做義工不僅是建立友誼,更是一種對社區表達關心和支持的方式。
在疫情期間,我有幸成為「心緒青」的統籌之一,與其他義工一手一腳打造這個新型網絡節目。過程中,我們不斷嘗試、共同克服了各種挑戰。而令我覺得最有意義的是,看到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關注我們所傳遞的正向思維和訊息。這證明我們的行動帶動了青年人,為社區的未來貢獻力量,帶來改變。
回顧自己這六年在鮑青網的成長和學習,這一切都有賴大家的支持和陪伴。接下來,我會繼續追隨鮑思高神父的精神,待人無私真誠,對每一個人關心無微,默默把微小的事做好,為需要的人提供關懷。
愛家TEAM參加者 - 麥智彥家長
我由一開始不認識鮑青網,到現在參與中心的活動後,明顯地發現整個家庭有所改變,之前兒子無所事事,經常在家裡發呆、上網,沒有任何目標和方向。但自從加入中心的大家庭後,透過中心的幫助和支援,令兒子在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進步,經過中心轉介參加勞工局的職業配對,更成功找到穩定的工作。雖然,兒子的情況有上有落,但過程中都有中心的陪伴和支援,讓我都明白到要讓兒子有時間和空間去吸取經驗和成長,久而久之,經過中心的指導後,令兒子更加有自信心。
此外,我都懂得了關心兒子的情緒需要,和兒子相處時多了聆聽及彼此溝通和表達的機會,現時兒子都感到很開心,感謝中心的支授和接納。
Bosco Green Store服務使用者 - 譚宗源媽媽
他在士多實習約半年時間,不是全部都回士多,因為需要完成大學的課程,大多數是逢星期一和三的時間比較可以回士多,以實習生的形式去幫手。
我覺得他去士多之後,做事有責任感了,好像大部分活動他都好樂意參與,有份責任心在這裡,例如時間不足夠,時間好緊迫的事,之前就會無所謂的,现在就會比較有交代,知道要和店長講一聲:我可能會晚一些到達,可能我會塞車,在這個方面,都較以往有交代。
Bosco Green Store服務使用者 - 譚宗源
我覺得自己來之前,很多時候會逼到自己的時間很趕,然後才過來,現在就學懂要提早多少許時間出門,有更多空間可以掌握到,例如我星期三要一點回來,我就會11點吃飯加坐車,而由於星期六會比較塞車,就需要預留更多的時間出門,避免遲到,因為作息的時間都很難控制到,但大多數都會提早出門,擔心路上會有難以預計的遲到情況,因為多數都會是內港附近塞車,真的遇到塞車情況,我想像都想像不到。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幫Wing 姐姐,我忘記了要先將空樽磅重,在那一刻我真是後悔到不知如何處理好,甚至連找店長我也很害怕,幸好城康有及時跟我說,下次要做好一些,才令我的緊張感大大降低。還有最不喜歡自己好像很不會認路,最主要是出去送貨花費時間,會令店長擔心,有一次我出去蘇爾花藝和Barbie Love的時間,差一點就忘記問蘇爾花藝取回那張收據就返回,是我去完Barbie Love之後,才記得忘記取收據,最後是差不多三點多才發現,然後又要折返回去取回收據。
有時候也不是擔心避開店長的責罵,因為我現在屬於半工讀的情況,現在在澳大情況是兩日上學,一日回士多實習,循環兩次。我開始是在8月中的時候,不是很習慣,但到9月的時間,我都已經開始習慣了。
剩食回收計劃的參加者 - 黃同學
參加這次環保回收剩菜及服務長者的活動,讓我深刻體會到食物浪費問題的嚴重性,以及社會關懷的重要性。活動中,我們將菜檔的剩菜重新回收派發利用,並親自送給社區中的有需要的長者。這不僅減少了食物浪費,也讓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。
在與長者互動的過程中,我發現許多長者是行動不便或有經濟困難,我們送上的不僅是一份蔬菜,更是一份關懷與陪伴。看到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,我深刻體會到,即使是小小的舉動,也能為他人帶來的改變。
這次活動讓我更加珍惜食物,也讓我意識到環保與社會服務的緊密關聯。未來,我希望繼續參與類似的活動,為環境保護和社會關懷貢獻更多力量。
鮑青網男子籃球青年隊教練 - 毛富顥
我在加入鮑青網籃球隊的這幾年時間感受到最多的就是互相幫助,所以我想藉此機會向球隊表達我內心深處無盡的感激。
是球隊,給了我歸屬感。在球場上和大家一起訓練,付出多少日與夜和汗水,一起討論戰術,一起為了勝利歡呼,一起為了失敗而難過。而在球場下大家也是好朋友,互相陪伴,有困難時互相伸出援手。在這個充滿活力與激情的集體裡,我不再是一個人戰鬥,而是找到了並肩作戰的家人,成為了我成長路上的堅強後盾。在這裡,我收穫的不僅是球技的提升,更是珍貴的友誼和寶貴的人生經驗。感謝Air,各位教練和隊友,是你們的幫助和陪伴讓我的人生和籃球生活增加了許多歡笑與感動,辛勤付出讓我們不斷進步,變得更加優秀,成為更好的人。
希望我們在還能打球的時光繼續奔跑,共同奮鬥,一起完成那個夢想,向着更高的殿堂進發,同時也繼續幫助身邊的年輕人成長,發揮互助精神。
鮑青網女子籃球青年隊教練 - 吳寶燕
還記得第一天前往青年中心時的場景,幾位同校的同學由熟悉的黑沙環坐巴士到完全無去過的風順堂區,因為迷路找不到慈幼中學,轉眼間時光飛逝,不知不覺就經歷了差不多十七年,很多曾經的教練及隊友的臉孔都在我腦海中浮現,不少歡樂又難忘的回憶亦歷歷在目。
在鮑青網經歷的人事物使我學會了「珍惜」,當曾經的「一無所有」變成「擁有」,使我學會了感恩。開始嘗試由「得到」轉換為「付出」,亦學會了原來100%的付出也可能只有10%的收穫,親身體驗了教練們這些年的不求回報及無私奉獻是多麼不容易。
衷心感謝我第二個家─鮑青網,感謝有你的存在,讓我擁有一班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,可以互相陪伴走過高山低谷的好朋友。
自由TEEN地組長 - 陳嘉欣(Karen)
「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。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,他們奔跑卻不困倦,行走卻不疲乏。」這是一段經文,亦是一首可以朗朗上口的詩歌,初中時第一次聽就很喜歡,喜歡這首詩歌的旋律,更喜歡這段經文的內容,陪伴著我成長路上所經歷低谷、黑暗的時期,祈禱上帝為我準備更適合的路。
初入職場的懷疑與期待
帶著一定的工作經驗剛進入鮑青網時,我充滿了期待與憧憬。在一個聞說充滿愛的家庭中工作,讓我這個 “I”人擔心能否融入其中,我是否需要作出很大的改變來配合工作的氛圍,同時亦懷疑自己的能力,所謂的工作經驗是否能被看見,是否能盡其所長。感恩在工作上有很多發揮的空間及機會,工作團隊的合作與支持也讓我倍感幸福。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擁有不同的背景和經驗,大家互相學習,共同成長。在過去的三年中,我在社會工作領域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與喜悅。每一天的工作都充滿了挑戰,但同時也帶來了無數的回憶和感激。
課題與反思
隨著經驗的積累,我開始面對一些更具挑戰性的課題。例如,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為服務提供最有佳的成效?如何平衡自己的情感負擔,避免職業倦怠?這些問題時常困擾著我。每當我感到疲憊時,我就會提醒自己,這份工作是關於愛與奉獻的,儘管艱難,但每一個小小的改變都是值得的。
然而,在學習付出愛與奉獻同時,亦學習如何更愛自己。記得第一年進行工作評核時,行政總監問我,你的人生舞台是什麼?我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會在任何舞台中擔當C位,但這是一個很好的反思機會,當聚光燈集中於我時,我能否獨當一面?
成長與展望
三年的工作讓我在專業上獲得了許多成長,但更重要的是,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。我學會了感恩,感恩那些願意與我分享他們故事的人,感恩這份工作所帶來的挑戰和機會。
展望未來,我期望能夠在社工的道路上繼續前行,將我所學到的知識與經驗,更好地運用到實務工作中。透過在鮑青網這三年的工作讓我得到更深入了解自己的機會,發掘更多不一樣的自己。雖然工作中難免遇到困難,但相信有同行的小伙伴們互相支持,更重要是上帝在路上的指引。未來,在這條充滿挑戰與希望的道路上繼續如鷹展翅上騰。
只要你是青年人 你便是我的朋友